8月10日,“崔各庄论坛暨诺奖成果转化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邀请六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发表了精彩演讲,14位海淀区少年科学院的小院士们同样有幸受邀到场观摩,其中来自人大附中高一年级的叶子厚小院士还上台与诺奖获得者们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论坛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基普·索恩、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瑟·麦克唐纳、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爱德华·莫泽、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迈-布利特·莫泽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戴琼海分别围绕自己的研究领域就基础科学与科技发展如何相辅相成、生物化学创新成果、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引力波的发现及对人类的影响等话题与观众进行了分享,深入探讨诺奖成果如何更好地服务和应用于社会及企业。 在互动交流环节,来自海淀区少年科学院电子工程研究所的人大附中高一年级学生叶子厚与几位演讲嘉宾进行了同台交流,嘉宾们勉励小院士们在感兴趣的领域潜心钻研,饱含热情并相信自己。 说起这位能够与诺奖得主们用流利的英文同台交流的叶子厚小院士,也是身手不凡,他曾经获得过年NSDA全国美式辩论国际最佳辩手第10名、年全球TC社团大奖赛国际TOP、年全球奥林匹克生物竞赛全球前10%的好成绩,俨然一颗耀眼的科技新星。 经过一下午的快速知识充电,其他的小院士也纷纷表示收获满满。下面让我们来分享一下小院士们的感悟吧! 在这次与诺贝尔奖得主和院士的深度接触中,我了解到了科学的重要性,以及科学之美。没有一个科研成果是不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的,也不是所有的科研都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就收获成果的。像两位莫泽教授所讲述的一样,“Iuse10yearstostudythetheory,andanother10yearstodomywork.”有些科研成果需要几代人的学习和研究。在和迈克尔?莱维特的单独交流之中,他提到作为青年人想要做科研,有一颗有激情、懂得坚持不懈的心是很重要的。科学是美丽的,科研之路是坎坷不平的,不能为了一个奖项或者一篇论文的高度认可而进行科研学习。科研精神需要我们青年人去继承,而将来的科创,科研之路也要由青年人来铺成。 今天很荣幸参加了崔各庄论坛,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认识了七位顶尖科学家,了解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还知道了要多地去观察世界和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这些科学家中我特别佩服基普?索恩先生,他带领研究小组近五十年专心研究相对论天体物理学和引力物理学,终于发现了引力波,使得我们除了电磁波外,又多了一种探测物质世界的手段,就如基普?索恩先生所说“通过这项发现,我们人类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旅程”。他们是站在科学顶峰的巨人,也是知识海洋的灯塔,引领着我们去认识和探索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 诺贝尔奖得主的演讲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阿瑟?麦克唐纳教授的“发现中微子震荡,并且因此证明中微子具有质量”的演讲,他们都是从零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如果我们希望更深入的研究科学,现在应该先把基础知识学得非常扎实。 我不仅了解了一些有关脑科学、物理学、生物化学等世界顶尖级的学术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从几位诺贝尔奖获者及清华院士身上感受到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甚至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我要以他们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这次活动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莫泽尔对其研究的讲解。她通过视频和数据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网格细胞”的GPS功能,以及这项成果发现的过程和转化。她的演讲不仅增加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更让我对科研方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开拓了我的眼界。 在他们的演讲中,我看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发现了他们对科学的追求和热爱,感受到了他们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的态度和肯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我认为这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赞颂。他们的演讲激励我努力学习,并使我对科学的热忱更加深厚。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六位获诺贝尔奖的世界顶尖科学家们的讲座,讲座中不仅有他们所研究的高端的课题,更有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听了他们的研究过程,我深切体会到做一名科学家的不易与无上光荣。由于是纯英文演讲,在此过程中也锻炼了我的英语听力。同时,我还明白了科学家的意义是为人类谋福利,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为可持续发展不懈奋斗。一代一代的科学家们的出现是科学精神的建立,是工匠精神的传承。其中,在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的演讲中,我了解到新一代科学家应具有的三个品质,分别是crazy(疯狂),optimistic(乐观)和logical(有逻辑),这不但有助于专业性知识的学习,更有助于人类素质的提高,将使科学的前景变得更加美好。 我能感受到这些学者对于自己的研究内容抱有极大的热情,对于做实验、写论文、成果交流的过程也非常喜欢,而诺奖的获得从来不是他们的目标而只是在他们漫长探索宇宙奥秘过程中的一个嘉赏。在做出伟大科学贡献之后,他们又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发现致力于人类接下来的发展和应用之中。这次论坛的聆听不仅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前沿科学研究成果,更多是赋予了我探索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决心,让我懂得在科学探索这条路是永无止境的。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会议后期互动环节中一位观众的提问:是什么信念让科学家们坚持勇攀高峰、到达顶点?科学家们回答:一是我们对研究科学有强烈的兴趣,不能只为了得诺贝尔奖而研究,要有自己的志向。二是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在关键的时刻团队的力量非常强大,团队成员间的彼此支持能让你坚持下来。这些都令我受益匪浅! 研究科学,需要的是工匠精神,正如院士和诺奖得主所说,对于科学的爱好者们,对于当今热爱科学的年轻人们来说,我们更应该深耕学问、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将科学当作自己的理想,把发现当作人生的座右铭。我想这些是那些伟人背后坚持的动力,是我以后前进的目标,也是这次活动对于青年人来说最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次会议,我不仅增长了见识,还知道了不要因为获奖而做研究,我非常同意迈克尔教授的观点。中村修二教授和自己的团队历经千辛万苦发明了蓝色LED灯,使我懂得做什么事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会成功。 在聆听了六位诺奖得主和一位院士的讲座后,我感触良多,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阿瑟·麦克唐纳教授的演讲,我深刻体会到基础科学和科技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另外通过基普·索恩教授的演讲我学习到了引力波和电磁波的区别以及研究引力波对于深入理解宇宙起源等的影响。在论坛环节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学生想要在未来做科学研究,前提是掌握基础知识。所以作为一名学生,当下更应扎实地学好基础知识。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必须要立足当下,刻苦学习基础知识。同时,作为一名“小院士”,我也会立志高远,争取在未来将知识转化为科技成果,造福人类。中国少年在崛起,中国未来一片光明。 我印象最深的是基普?索恩教授,他在引力波研究领域成绩显著,他告诉我们只有敢于想象,才有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我也了解了他们如何科学研究,管理团队,处理事件的方法。这次活动含金量高,不仅让我们学到高深的科学知识,开阔了眼界,也让我明白科学不论国籍、不论种族,只有锲而不舍、不断创新,就会取得辉煌战果,科技终将改变生活!我们也要勤奋学习、磨练自己,为我们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一份力量! 海淀区少年科学院成立于年6月,是由海淀区教委在科技教育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创办,是海淀区开展中小学生科技教育的重要平台,其目的是通过形式新颖、对中小学生有吸引力、有激励作用的载体,向中小学生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中小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同时,开展中小学生校外科技教育理论研究,举办中小学生科技交流活动,建立和完善科技教育教师指导队伍。 目前,海淀区少年科学院共有个研究所、名小院士、20个分院、6大学科领域办公室,开展“七个一”工程,即完成一个科学创新课题研究、落实一次走进中科院科研院所、实现一次走向中科院野外台站科学考察活动、举办一场学术论坛、举办一次科技成果巡展、打造一场科技竞赛、研发一系列院本课程目标的指引下,少年科学院与中科院及海淀区内的高校等资源单位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开展科考活动,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撰稿:刘惠宇 摄影:顾洋 编辑:黄依依 投稿邮箱:hdjywx .宁夏治疗白癜风医院昆明白癜风正规医院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sh/103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