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从大型座机到便携式相机,从胶片进入数码,从贵族化的身份到移动化的全民摄影,摄影上每次大的技术进步都会引起社会上更多人的 新闻摄影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从每天千变万化的事件中凝聚成一个个典型性瞬间,摄影记者要分出层次找准重点把它记录下来。在《大河报》摄影部从事新闻摄影记者10多年来,我像一名战士一样随时待命,不管是社会热点还是市井新闻,时刻牢记新闻摄影的社会责任,不加修饰的记录历史,用客观的影像语言还原事件现场,尽量拍摄到不可复制性瞬间来为时代留影、为历史存档。 《地下标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促使房价迅速走高,低收入者无法买到房子,河南郑州一位65岁矿工陈新年用三年时间在自己棚户区下挖了一个40平方的房子居住。 “我们拍摄战争,是想通过画面把战争的残酷展现给大家,诉说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我们拍摄自然灾害,是想表现如果不爱护生态,大自然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我们聚焦痛苦是不想让更多的人重蹈覆辙”。我已经忘记这句话的出处,但是每次采访灾难性报道,我都会想到职业的社会责任与所拍摄图片的历史价值。 《高速路上鞭炮车爆炸10人死亡》年2月1日,高速G30义昌大桥被为过中国年的拉鞭炮车炸塌,造成至少10人死亡。 年汶川地震,来自全国的媒体记者纷纷赶往现场,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在步行赶往汶川映秀镇时,沿着岷江踩着巨石,山上随时就会有塌方的危险,看到那么多生命瞬间熄灭,我的取景框一次次被泪水湿润。我希望通过影像记录并传递出去,让更多人快速、全面地了解灾区的真实情况,让受灾群众看到希望。 《梦回大唐》年4月13日,洛阳龙门卢舍那大佛穿上盛装打造夜游龙门 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一路奔波50多个小时到达灾区。大事件担当,小事件用心拍摄。日环食拍摄时,为了寻找人和太阳月亮的一条平行线,我奔跑几公里寻找最好角度。郑州侯寨大桥一辆客车坠河17人伤亡,零下十度的低温下,我在桥下守候一夜就为等待凌晨吊车的画面。 摄影与报纸的结合极大地促进了传播的价值,让受众更加信任事件的真实性,在版面上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摄影的历史价值与文献价值也得到重要体现。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新闻图片在报纸上的局限性已经凸显,报纸受发行成本与版面的制约,图片很难尽情展示,从而出现了“决定性瞬间”的重要性,但是一幅图片记录新闻现场是几百分之一秒的瞬间,这个瞬间是否代表新闻事件的全部一直备受争议。 《筑梦》年8月14日南京青奥会开幕式正在抓紧排练,河南塔沟名少林小子空中“筑梦”惊艳全场 互联网时代使摄影的载体出现了变化,对摄影而言有了更多展示的空间,如在PC端可以有更多图文的呈现来还原现场,新闻图片的阅读和展示会更加鲜活更加细腻。 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传统报纸的摄影图片更加注重文献价值与历史价值,而互联网则更 年被称为4G元年,移动手机向智能化、影像化、网络化发展,为摄影的传播增添了双翼。在当下碎片化信息极具泛滥的今天,每天手机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手机已经成为碎片化信息接收的终端,而图片具有快速阅读、准确表达、生动呈现的特点,所以更加体现了其在移动转播过程的价值。每部手机的影像化让摄影超越各个时代的空前繁荣,人人都是摄影师、人人都是传声筒。而这种拍摄器材的变化使摄影行为的参与者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阶层,随着参与人群的增长,摄影图像迎来了爆炸式增长,必将改变摄影传统的社会功能和角色。 微博、 数码相机、智能化手机摄影使得每次拍摄成本减少为零,这也就使得社会图像总量进入了海量膨胀时期。当拍摄下一张图片的体验从胶卷相机的卷片变更为随时按下快门时,特别是智能手机的视觉化、网络化以后,再次削弱了摄影在社会的神秘性和艺术性。 新闻摄影传播的小屏化、移动化以后,摄影犹如带来了又一次技术革命,每天各个平台需要大量的原创图片,你会发现,信息技术发展到现在不会埋没一位优秀的摄影师,而在报纸、PC机当载体的时候,版面是有限的,你被几大门户发现的机会也是有限的,但现在不一样了,只要你拍摄的选题足够好,画面足够优秀,可以从任何一个小的平台引爆社会。 国内一线都市报向新媒体的转型探索摄影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摄影部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微博、 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引发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方式、传播格局的重大变化,唯有不变的是生产、记录时代好的内容,摄影以其独特的方式存在,遇见新的传播方式兴许是一次机遇,不管承载图片的是纸张还是屏幕,摄影永远是一个最好的传播方式。不管拍摄工具怎样变换,拍摄到精彩瞬间、记录下当代历史的变迁永远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专家点评 真实的摄影真实的晓东 杨峰 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第一生命,真实,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这两点,陈晓东都做到了,他的摄影作品真实、生动,他的为人诚实、质朴。 十多年前,我在《大河报》担任摄影部主任。有一天采访回来,二楼门卫说有人找我,过去一看,一位皮肤黝黑,留着“动头”的小伙子站在那里,我问:“你找谁”,他说:“我找摄影部主任”;“什么事?”“我想来这里工作”。说着他就把简历递了过来,眼前的愣头小伙是一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前来求职的,由于摄影部指标满员,我说“简历放这,有机会我会和你联系的”。当时,大河报实行的是末位淘汰制,每一年都要按照全年的积分,把最后一名淘汰,补充新人,于是年底陈晓东就很幸运地当上《大河报》摄影记者了。那一年,他24岁。 谁能想到,十几年来陈晓东凭着自己对专业的执着和热爱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从普通记者到首席记者,如今又是摄影部的负责人,年度中国杰出摄影记者,被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表彰为全国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这一切和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陈晓东家里,有消防服、矿工服、反光背心、长筒胶鞋、防毒面具等,这些都是他在不同场合采访用过的。汶川地震后第二天,他便前往灾区,成为进入震区的第一名河南记者,玉树地震他又冲在了前头,强忍着高原反应,在震区呆了十一天,发回几十张感人的新闻照片。 广州亚运会、北京奥运会都有陈晓东的身影,他拍起照片来,活生生的“拼命三郞”,风沙、冰雹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我曾经和晓东一起在大西北采访农民工,他为了寻找一个全新角度,非要和农民工一起攀登到高百米的吊塔之上,我有时在想:晓东是为摄影而生。我曾经去他农村老家参加他的婚礼,见到他的父母之后,我明白了:勤劳的家庭,善良的父母养育出一位踏实能干的后生,感谢普通的农民家庭为我们培养出优秀的摄影记者。 在晓东的作品里,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他去新闻现场的速度有时超过了警察,所以照片现场感强,冲击力强,正是这种真实的影像,让他一次又一次获得了全国、全省的大奖。 如今,晓东走上了领导岗位,其实是一位业务带头人,永远离不开他的是照相机,他带领摄影部一帮人把“大河视界”办得红红火火,阅读率最高达到八万。 从一位初生牛犊到一位优秀摄影工作者,这些成长的记忆中饱含着晓东的酸甜苦辣,究竟为何这样,晓东告诉我“总有一种使命感让自己冲在第一线”。 我想,这就是答案!我们为晓东加油!为晓东祝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eijingshizx.com/bjsh/120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