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嘉瑞年6月摄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引子:在国家图书馆工作的毛嘉瑞前几日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在那里他看到年日军攻克北平后,市民罗德俊封在当时正在修缮的白塔寺中的一封信。他在豆瓣写下感想: 这份封藏在北京白塔寺的历史“漂流瓶”,是抗战纪念馆里最触动我心的一件展品。对这位罗先生而言,在当时“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的日子里,心情或许是“后不见来者”的;但他却并未止于“独怆然而涕下”,而是将个体感受与记忆封存给历史,其回音将准确传入每一位“后来者”的心中。 这是对历史最直观的体验,时空并没有把人隔得太远,通过历史的重构和再现,我们可以与过去产生共鸣,从而超越短暂人生的界限,体会到更宏大、深邃,也更细微的人性。 罗德俊先生的“漂流瓶”也让我想到了青年学者袁一丹的一篇好文章《北平沦陷的瞬间》,这篇文章细腻地还原了年7月29日二十九军撤离到8月8日日军进城这短短十天里的北平,北平的老百姓,以及他们在直接面对日军侵害时的无措和焦虑。让我们借着她的文字,一起穿越回那“沦陷的瞬间”吧。 北平沦陷的瞬间 ——从“水平轴”的视野 袁一丹 从瞬间而非长时段的刻度来看,年7月7日卢沟桥发生的战事,并未被即刻确认为全面抗战的开端。无论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以宋哲元为首的冀察当局,仍都徘徊在战与和的岔路口上,即便在最后一分钟亦不放弃和平解决的希望。当地方视野中的卢沟桥事件被赋予全局性的意义,反而遮蔽了它与北平城的关系。被历史记忆的是“七七”这个大写的日期,而北平何时沦陷,已经不是白癜风该怎么治盖博士遮盖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