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里最好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有多触目惊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万吨,这个数字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 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吃饭已经不成问题,节约粮食还重要吗?当然重要!“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可以说,“舌尖上的节约”,什么时候都不能忘;“光盘行动”,什么时候都不过时。来,和小艺一起看看古今文艺名家对粮食的爱惜之心、敬畏之心、节俭之心。粒粒皆辛苦——存爱惜之心 说起节约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跳入了小艺的脑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也会在耳边响起。不事稼穑不知农民苦。古时,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生绑在土地上,从早忙到晚,才能勉强果腹。《诗经·豳风·七月》描绘了农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可谓四季皆忙。陶渊明体验田园生活时感慨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结果还是“草盛豆苗稀”。唐代诗人崔道融道出农民的艰辛:“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至于风里来雨里去,“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更是不在话下。 清代陈枚彩绘本《耕织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只要能丰收,农民并不怕苦。可是农业“靠天吃饭”,往往“丰岁自少凶岁多”。春夏秋冬,直至入仓,农民总在担惊受怕中。俗话说“麦子上了黄,不能地里放。”眼看庄稼熟了,收割在即,天公却不作美,令人忧心。宋代诗人范成大感慨良多:“麦头熟颗已如珠,小厄惟忧积雨余。丐我一晴天易耳,十分终惠莫乘除!”苏辙当年“欲收新麦继陈谷”,却遭“三夜阴霪败场圃”,等到“一竿晴日”抢收粮食,“闭廪归来”才真正放下心中的石头。或许,有人会说,从前难比当今,现在都是高科技、机械化,轻轻松松“颗粒归仓”。然而,即使有现代化技术加持,耕种仍要顺应自然,抢抓农时,农人还是少不了日晒雨淋,一身泥来一身汗。不信,你看看——江西省鄱阳县受灾群众利用晴好天气抢收抢种,力争减少损失。图为7月17日,乐丰镇群众正在抛秧。人民日报记者陈斌摄民以食为天——存敬畏之心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粮食既是百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今天,“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很多人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到大也没有尝过忍饥挨饿的滋味,面对粮食,缺乏敬畏心和危机感,随意浪费,习以为常。 人民日报拒绝餐饮浪费海报对食物的敬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记》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谓祭之礼,故始诸饮食”。意思是礼仪文化的发轫,肇始于饮食;祭祀之礼,也始于饮食。学者认为,先民将饮食作为进献之礼,是最高的礼敬,也体现了对食物的尊重。《礼记》还有详细记载:“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说的是吃饭之前,主人要引导客人行食前祭礼。《论语》中也有记述:“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即使粗茶淡饭,也恭恭敬敬地先祭一祭。 时代在发展,礼仪在变迁。古时候的一些饮食礼仪可能不再适合现代社会,但对食物的敬畏之心不能丢失。当代作家张炜曾撰文呼吁敬畏食物,他在文中说,“对食物的敬畏就是对生命的敬畏。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它们都要损失掉自己的生命来到人的面前,变成食物,让我们果腹。”据统计,疫情之下,全世界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填饱肚子”是最大的问题。由此可见,敬畏食物已不仅仅是对动植物生命的敬畏,更是对人类生命的敬畏。 餐桌非秀场——存节俭之心 近些年,餐桌浪费之风有所好转,但“刺眼”行为仍然常有,特别是请客吃饭,总喜欢菜肴一点一大桌。小盘围绕着大盘,小碗环绕着大碗,好像排场越大,礼仪才越周全,脸上才越有光。最终多数佳肴只是被象征性地“蜻蜓点水”,盛宴始、“剩宴”终。 餐后打包 历史上有个名人,请客节俭到“抠门”,他就是司马光。司马光晚年请友人吃饭,规定“酒不过五行,食不过五味”。据说,如果不尽兴,酒可以再来一壶,菜是坚决不再上的。他给这种“抠门”饭局取了个名字叫“真率会”。司马光并不是小气,别人请他吃饭,他也一样主张少点菜,够吃就行。饭局结束,司马光“既食而携其余”,大大方方打包回家。 丰盛不如真率。请客贵在真诚、坦率,不在排面。白居易邀请刘十九,“红泥小火炉,绿蚁新醅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酒虽浑浊,真情满溢。请客吃饭,简单也可尽兴。季羡林在《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一文中记叙了老舍请客吃饭的一件小事。在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上,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和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会议期间的某一天中午,老舍请他们吃地道的北京饭白水煮肉,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季羡林回忆道,“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 最后,小艺想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朴素是我们的传家宝。“舌尖上的节约”,需要从小做起,从我开始,朋友们,走起,接力!END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内容来源 综合人民网、新华网、央视新闻
|